玉氏南征记(玉氏南正基韩剧西瓜网)
- 掌上影院
- 2025-07-06 08:30:29
- 2
2009年末玉氏南征记,一座在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玉氏南征记的东汉大墓被当地政府及考古专家认定为魏武王曹操的墓穴。据悉,曹操墓被确认前,盗掘非常严重,安丰乡派出所曾经打掉盗墓犯罪团伙5个,抓获涉案人员38人。这些盗墓贼也许并不知道,曹操是个名副其实的“寻宝派”盗墓之王,在中国盗墓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保证盗墓有组织、高效率,曹操在自己的军中成立玉氏南征记了类似“盗墓办公室”的机构,这是中国盗墓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军方盗墓机构。曹操盗墓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盗到黄金、白银,为自己的部队提供财源。
曹操亲临现场指挥盗墓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死后,京都大乱。时为西凉刺史的董卓拥兵自重,驻兵于河东,因不肯接受朝廷的征召而放弃兵权,时逢何进被杀,董卓趁机进京,控制了中央政权。这之后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自称太师,专擅朝政。典军校尉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姓易名逃出京师洛阳。
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曹操即是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在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曹操“散家财,合义兵”,组织起一支五千人的军队,准备讨伐董卓。
曹操的盗墓行为,就是在这之后。
曹操的盗墓动机并不复杂,为了筹集军饷,他才打起了盗墓的主意。为保证盗墓的成功,曹操独出心裁,在中国盗墓史上第一次设置了专职盗墓机构,并委任业务人员。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职,有几十个人专门负责,部队打到哪儿就盗到哪儿,哪座随葬品多就盗哪座。
曹操盗得最著名的墓冢是芒砀山汉梁孝王刘武和李王后的陵墓,这也是梁孝陵被盗的最早记录。
曹操盗墓,《三国志》原文并不见载,仅见于补注。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认为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于简单,令当时的大学者裴松之作补注。
裴松之在《三国志·魏书》(卷六)中补注陈琳的事迹时,引东晋史学家孙盛编撰的《魏氏春秋》里的文字——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
《魏氏春秋》里的文字则出自袁绍攻伐曹操前的“檄文”。此文出自“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之手。陈琳确是当时的大才子,诗、文、赋都很拿手,这篇《为袁绍檄豫州》,成了陈琳流传后世的散文名篇。如果不是陈琳揭露了事件真相,曹操盗墓的史实恐怕就难辨真假了。
盗墓时,曹操是亲临现场指挥取宝的。这在历史上的盗墓名人中比较少见,这些人一般都是由手下去操办。
曹操盗墓非常狠和彻底,“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隳突(huītū)就是破坏的意思,破坏得很彻底,这也是盗墓者的典型性行为之一。当然,曹操的行为里可能包含着阶级仇恨。
盗墓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就是因为盗掘秦陵,让战争对手刘邦抓住了把柄,坏了自己的名声,也坏了帝王大业。陈琳将曹操的盗墓行为写进檄文,正是考虑到盗墓行为的不义不伦,希望通过社会道德法庭来审判曹操,搞臭曹操,用笔是相当老到和歹毒的。
曹操有头风病,据说曹操在看陈琳写的檄文时正犯病,看到要紧处时,曹操惊出了一身冷汗,头也不觉得疼了。
虽然如此,曹操对陈琳对他的盗墓指责,并没有过分的恼怒。《三国志·魏书·陈琳传》(卷二十一)记载,袁绍兵败后,陈琳归顺了曹操集团。曹操对陈琳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意思是,“你以前跟袁绍时写信(檄文)给我,只需列举我本人的罪状就行,为什么要往上骂我的父亲和祖父呢?”陈琳当时听到曹操这样的话,立即低头承认自己有罪。曹操是个爱才的人,没有进一步追究陈琳。从此番话来看,曹操既没有承认自己的盗墓行为,也没有否认。
应该提到的是,袁绍在指责曹操盗墓逆行的同时,他手下的数十万大军也都把盗墓当作战争期间的“助兴节目”,甚至比曹操还厉害,每过一地,都会将古墓盗掘一空,造成了当时中原“地无完冢”的惨状。
“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
曹操盗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其来历一直是个谜,很可能是曹操的一时戏言,也可能是陈琳的比喻说法。但在这以后,一直到今天,“发丘”和“摸金”还代表着盗墓。
“中郎将”和“校尉”,都是古代的军中职位。“中郎将”在汉代是皇帝身边的亲信红人,统领皇帝的侍卫,御前将军。相当于今天专门担任京城和国家领导人安全工作的警备司令,级别很高,也很重要,是皇帝的嫡系人马,非一般人能担任。
“校尉”,在战国末期已有此官职,秦汉时为部队中的中级军官,级别比中郎将低很多,“中郎将”是指挥官,“校尉”是具体办事的头儿。
“发丘”,就是盗墓,自然“发丘中郎将”就是盗墓大队长;“摸金”指到墓中寻找宝物,“摸金校尉”顾名思义,就是带着一伙盗墓者干具体事的盗墓小队长。“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后来还真的成了官职名称。
曹操盗墓的事情,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二百年后,南北朝时期宋前废帝刘子业便是其“粉丝”。
《宋书·前废帝本纪》(卷七)记载,刘子业小时候就对“古事”有兴趣。看到曹操盗刘武墓时设“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也心血来潮,在朝中设置了此官职,由建安王刘休仁、山阳王刘休祐担任。但他们是否真的盗墓,史上未记载。
可能是曹操盗墓的影响太大了,在曹操死了近千年之后,出现了政府性质的官方盗墓机构,不过称呼不太一样,叫“淘沙官”,这是金的傀儡、伪齐皇帝刘豫干的事。
曹操盗墓手段成千古之谜
曹操盗墓时不可能不考虑社会的感受,所以他应该是有借口的。那么,曹操以何名义盗掘了刘武的墓?史书上没有说,但不妨碍我们推测一下。
1928年军阀孙殿英盗清东陵时,是借军事演习的名义进去的。曹操会不会这样?唐代大文人欧阳询等编撰的《艺文类聚·宝玉部上》(卷八十三),转引《曹操别传》称,“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清末民初的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编《水经注疏》,在转引《艺文类聚》上段文字时,将“操别入砀”易为“操发兵入砀”。这句话这么一改,曹操盗墓的由头便露出马脚了,曹操盗墓还真如孙殿英那样,是以军事行动为幌子,很可能也说是军事演习,才开拔进墓区的。
曹操盗刘武墓非常成功,而让考古专家不解的是,梁孝王墓的墓道都是用上千公斤的巨石封死的,那时没有大型的起重设备,曹操手下是靠什么打开陵墓,盗出财宝的?
1981年,江苏徐州龟山汉墓发掘时,也发现了与刘武墓相似的条形巨石,堵塞墓道。龟山是西汉楚王刘注夫妻墓,是刘武的本家。刘注夫妻墓也相当豪华,是把整座龟山凿空了做成的。用于堵塞墓道的塞头,每块重达六七吨。
但如此严密的反盗墓手段,也让盗墓者破解了。当年的盗墓者在塞石上打了“牛鼻眼”,中间穿进绳子将塞石一块一块拉了出来,由此得以顺利进入墓室。但这里又有一个疑问,这伙盗墓贼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么重的塞石拉出来的?曹操的手下是不是用了同样的手段,将刘武墓盗开的?没有人能说得清,这成了一个千古之谜。
曹操是否盗走了金缕玉衣
刘武墓空间巨大,该用多少随葬品才能填满啊玉氏南征记!刘武的封地,正处于最富足的中原地区,富可敌国,死时家里还有黄金四十多万斤。过去对贵重金属的计量单位一般都是“两”,这里用“斤”来形容,可见刘武家财富之丰厚程度了,随葬品数量应该是很惊人的。
曹操单单选中刘武的墓,就是看上了他墓中大量的随葬宝物。曹操从刘武墓中盗走了多少宝物?《艺文类聚》上有这样的文字——
“操别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天子闻之哀泣。”
据说曹操仅凭这一次盗掘所得的财宝,就养活了手下全军将士三年。
曹操到底盗取了哪些宝物?史书上也没有交代,说得太笼统。但有一样东西极有可能是曹操盗走了——刘武穿的金缕玉衣。
玉衣,是中国汉代皇帝和贵族的殓服,又称“玉匣”,当时迷信认为,穿了玉衣可保尸身不腐。玉衣是用许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编缀而成,一件玉衣,一个工匠需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做出来,因此相当珍贵。
而因为玉衣所用丝线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名称。金丝、银丝或铜丝编缀起来的,分别称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对应的等级分别是帝王、诸侯王、公侯。而在实际葬事使用中,并非这么严格。
如1971年在与刘武墓同一座山北侧的汉墓中、1986年在同一葬区僖山汉墓中,先后出土了金缕玉衣;而在河北满城的中山王刘胜墓中、徐州狮子山第三代楚王刘戊墓中,也都出土了金缕玉衣。对于死后着何种殓衣,还是要看看墓主生前的财富实力。
刘武的财富实力超强,殓服自然不会是银缕玉衣或铜缕玉衣,而应该是金缕玉衣。
这件在今天看来价值连城的衣服哪儿去了?从《艺文类聚》上看,刘武的葬具棺材都让曹操给撬开了,那身金缕玉衣不是他拿走了,会是何人?
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没有盗走,就是让曹操破坏了。或许那个时候并不把金缕玉衣当成什么宝物,在考古中曾发现,古代盗墓贼干过抽出玉衣的金缕而扔掉玉片的事情。
附带说一下,可能是看到了厚葬的弊端和被人盗掘的险境,曹操生前提倡薄葬。
《三国志·魏书》记载,公元218年曹操颁布《终令》,即遗嘱,表示陵址要选在“瘠薄之地”,平地深埋,“不封不树”,陵内“无藏金玉珍宝”。
不止如此,为防止盗掘,曹操还建了好多疑冢并施行秘葬。成书于南宋时期的《舆地纪胜》中称,“曹操殁后恐人发其冢,乃设疑冢七十二”;同时期的罗大经所著《鹤林玉露》中称,“漳河上有七十二冢,相传云曹操冢也”。
【今日一题】撞见女客户在洗澡怎么办?
一家国际范儿的大酒店招聘经理,面试题是这样的:"当你偶然走进客房,撞见一位女客人正在洗澡。你应该怎么办?"众人都举手抢答,有的说:"对不起小姐,我不是故意的。"有的说"小姐,我什么都没有看见。"老板听后不停摇头。这时一个帅气小伙说了一句话,当场就被录用了。你知道他说了什么吗?小伙子的回答实在太巧妙了!
你猜出来了吗?实在猜不出来的话—
打开微信,关注微信号:znlxy58(←长按复制),回复“洗澡”可知道测试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