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幕后花絮 > 正文

非狐外传(非狐外传香滟篇)

摘要: 防患于未然,除病于无形。金融危机非狐外传的不时造访是否说明了经济知识“知易行难”的道理?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

  防患于未然,除病于无形。金融危机非狐外传的不时造访是否说明了经济知识“知易行难”的道理?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目前来看,宏观审慎政策或许是最佳药方,但非狐外传我们仍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政策及参数适时作出调整。

  文孙树强,央行观察专栏作家

《史记·鹖冠子》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

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

魏文王曰:“可得闻邪?”

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医术最高的长兄能够除病于未有形,也正因此,其名气未能外传非狐外传;医术次之的中兄能够治病于初起之时,因病并未发展至不可救药,世人认为其只能医治小病,故名气只及于乡里非狐外传;医术最差的扁鹊却能治病于危重之时,挽救生命于弥留之际,却因此被视为医术最高的人。

之于经济,情况尤为类似,经济学家、政府官员、市场人士等虽角度各异,却都自认为是经济之医,在各种场合纵论经济,把脉形势,条分缕析,望闻问切。尽管如此,各界人士却未必如医术最高的扁鹊长兄,能防患于未然,除经济之病于无形,经济金融危机还是不时造访。正应了当下的一句流行语,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生活。何因?知难!

“知”难吗?

难!2009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到访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讨论到2008年席卷全球的经济金融危机时,她提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没有人发现危机?”这个问题简单,也确实关键!经济危机之后,经济界人士或撰写文章或召开会议,反思为何没有察觉到危机的苗头,经济科学甚至都遭到质疑,经济学到底还有什么用?梅纳德·凯恩斯在1930年的一篇反思大萧条的文章中说:“我们已置身于巨大的混乱之中,在操控一台精密机器时出了差错—其运行机理是我们所不理解的。”经济学家、政府官员等相关人士如若能似扁鹊的长兄一样,察经济之病于未发之时,及时采取措施,何至于危机爆发之后忙脚乱,出台各项政策来刺激经济。

我国有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且不论此话的对错,很多情况下,当身处经济金融危机的漩涡之中时,当局者对于究竟发生了什么并不是了如指掌的,更不用说采取适当的经济政策来应对危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美联储前副主席、著名经济学家布林德在解读美国金融危机的著作《当音乐停止之后》中对此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例如,当2007年7月,贝尔斯登出现问题之后,美联储的专家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对经济形势缺乏深刻的理解,在8月召开的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上,各位委员认为“尽管增长下滑的风险有所提升,委员会的主要政策考量仍在于通货膨胀未如预期那样温和。”以至于许多美联储观察员不信任地眨眼睛,这群家伙在想什么呢?

同样是在《当音乐停止之后》一书中,布林德对“泡沫”一词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说明狂欢派对正在进行时,很多人对泡沫的认识并不清楚。根据定义,泡沫是指某种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础价值发生较大且长期的偏离。那么,对于某种资产的基础价值、较大、长期的判断是判别泡沫的重要基础,而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很难的。例如,对于住房价格是否过高这一现象,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住房价格与其基础价值是否发生较大、长期偏离,更是观点各异。

有一个广为人知奚落经济学家的笑话,我们可以从10个经济学家那里得到11个答案。虽说有些夸张,但也反应出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差异之大。某一时点的经济现实是不以观察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人们对客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却不尽相同。为什么会这样?首先,不同的经济学家所信奉的理念有差别,例如林毅夫与张维迎关于产业政策的辩论;其次,很多时候,不同的观察者只观察到了经济的某一方面,容易在分析问题时以点带面;再次,经济金融形势发展变化了,环境不同了,还以固有的思维和模式去思考问题。既然如此,经济学和金融学发展至此,难道对于经济和金融系统的认识毫无助益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里涉及到经济金融危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危机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经济生病是必然的,不生病反而是不正常的,但经济之病何时发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多数情况下,相关人士对于危机的前兆与发酵过程是有一定认识的,但何时风何时雨却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从历次的经济金融危机经验来看,若说所有人完全没有认识到经济之病的苗头也不尽然,很多情况下是有人认识到了经济已经患病,但对于病情的严重程度,是病入膏肓还是略有微恙,则缺乏清晰的认识。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不乏相关人士对经济金融的无序发展提出警告质疑。例如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斯·罗格夫(Kenneth Rogoff)等人多次对美国高房价和家庭债务水平提出了警告。金融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 Ferguson)曾将危机之前的繁荣与过去那些带来灾难性后果的经济泡沫相提并论。前IMF首席经济学家和印度央行行长、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拉古拉迈·拉詹(Raghuram Rajan)在2005年的一篇著名文章《金融发展是否加剧了世界经济的风险》(Has the Financial Development Made the World Risker?)中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金融发展使经济面临更大的风险,提示当局要注意加强金融监管。2011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监守自盗》中,拉詹及其论文被视为有远见的预警者,并对其进行多次采访。纵然良药苦口,但当狂欢正在进行之时,没有人愿意戛然而止,撤去酒杯。一些悲观的经济学家甚至被认为是“永远的悲观论者”,他们预言经济下滑肯定是正确无疑的,就像停止了的钟,一天也总有两次所指的时间是正确的。

这里还涉及到定性与定量的问题。经济学家等相关人士做的很多预测是方向而非结果,是定性而非定量的。在某些征兆下,经济会继续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但临界点是哪里,很难说清楚。就如预测某种正常商品价格下降之后,需求会增加一样,具体增加多少的预测可能就不那么精确。

无论如何,并没有人能给出危机爆发的确切时点,危机爆发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偶然性。或许是某一个微小事件引起了一连串反应,导致经济金融系统不堪重负,成为最终点燃危机的导火索。当危机爆发之时,政府官员手足无措,急忙审视工具箱里可用的政策工具,而很多政策工具都是历史经验的结果,可以说历史造就了现实。

历史经验的可靠性

人是经验动物,很多情况下是凭历史经验来处理当下甚至是未来的事情。在经济事务上,政策的表现更是如此。而实际上,经验很多情况下是靠不住的,情况发生变化了,用历史经验来思考处理当下问题是有偏差的。为了纠正历史经验的偏差,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判。卢卡斯批判认为传统政策分析没有充分考虑政策变动对预期的影响,导致做预测赖以依靠的结构性方程参数发生了变化,如果不把参数变化考虑进来,所做的经济预测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唯一不变的事情就是变化,这一规则适用于很多场合,经济金融形势更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席卷世界的大萧条,可以说这是一场人类的经济灾难,无数人失业,流离失所,各国生产总值严重下滑。宏观经济学也发端于大萧条,凯恩斯(Keynes)为分析大萧条产生的原因及寻求解决之道,写就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大萧条既是灾难,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历史教材,使其在危机发生时采取适当政策来妥善应对,可以说,大萧条之后的历次应对危机政策,都受到了大萧条的影响。那么,这种历史经验可靠吗?

毋庸置疑,历史经验是值得借鉴的,但完全依靠历史经验也是行不通的。在经济金融形势如此复杂,且快速变化的情况下,每次都是通过逆周期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会使决策者捉襟见肘,焦头烂额。

逆周期政策的实施

逆周期政策实施容易吗?不容易!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是在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要不要实施逆周期政策来刺激经济。一般人的直接反应是,这是一个问题吗?难道任由经济下滑而视而不见吗?实际上,问题不是这样简单。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有一种声音,认为危机是市场的问题,是市场的自我调节的一种形式,政府不应该进行干预,政府干预只会适得其反,扰乱市场的自我调节,使未来的问题更为严重。实际上,逆周期政策确实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决策者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就是一个难题。在对经济形势没有清晰的认识的情况下,逆周期政策的力度就是一个问题。力度不够则效果不明显,力度过大则过犹不及。其次,逆周期政策会造成道德风险问题。当企业因为过度承担风险而面临破产之际,政府对其伸出援手,很可能会造成一种示范效应,传递出政府会救助问题企业的不良信号,使其他企业在未来的经营中更加有恃无恐。再次,逆周期政策并不是中性的,存在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扰乱正常的资源配置,成为新问题的根源。逆周期政策基本上是通过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萎缩的需求,低利率和宽松的信贷政策会扭曲资源价格,使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再次生存下来,甚至造成新的泡沫。

从我国的逆周期政策实践来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也不能独善其身。为了刺激经济,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措施。当时来看,刺激政策稳定了经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副作用也逐渐显现,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经济结构日益扭曲。从美国的刺激实践来看,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为了刺激经济,大幅削减利率,来刺激投资。但低利率政策提高了美国人购房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本次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后,对于美联储的挽救贝尔斯登等企业的计划,国会不置可否,不明确表示支持;对于出台的刺激规模,更是莫衷一是,说法不一。这也说明政府内部对于危机的认识很模糊。

又是拉詹!拉詹在解读危机的书籍《断层线》中指出:“没有什么解决方式能像打开贷款的水龙头一样,在开始时给人支持与信念,结束时却只剩下相互指责和埋怨。”从上述角度来看,“行”也确实难!既然逆周期政策实施并不容易,且有一定的副作用,一个直接的想法是干脆就让逆周期政策派不上用场,采取适当措施使经济避免走入危机的深渊。所以,要为经济金融添加自动稳定器,让经济自动调节,避免走向危机的极端。目前,各国普遍推崇的宏观审慎政策就是一个自动稳定工具。

宏观审慎政策

国际清算银行(BIS,1978)在欧洲货币常务委员会会议筹备报告中分析了持续上涨的油价对国际银行借贷和国际银行系统稳定的影响,强调了审慎管理和宏观经济的关系,从此拉开了探讨“宏观审慎”问题的序幕。但宏观审慎政策真正得到重视还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S)在提交给G20峰会的报告中对宏观审慎政策进行了明晰界定,即“宏观审慎政策是指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目标,以运用审慎工具为手段,而且以必要的治理架构为支撑的相关政策。” 宏观审慎政策是以一定的政策工具为抓手,通过选择和调整政策工具来达到调节经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目的。

逆周期政策是事后行为,是当经济形势过热(冷)或危机发生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而宏观审慎政策则是长效机制,调节经济的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的风险传播,防范系统性风险。此次金融危机之后,各国普遍认识到现有监管政策存在极大不足,各种会议、学术研究、决策者等都对宏观审慎政策给予了极大关注。各国在此次经济金融危机之后普遍重视宏观审慎政策的运用,以熨平经济波动,防范经济风险。从我国的实践来看,管理跨境资本流动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到对商业银行的宏观审慎评估(MPA),再到最近讨论的大资管,宏观审慎政策正逐渐发挥作用。

非狐外传(非狐外传香滟篇)

以2016年5月实施的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为例,以前是外商投资与内资企业境外借款分开管理,在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内外资企业等同看待,通过调整政策参数来调节境外融资规模,从而控制跨境资本流动,防范资本流动冲击。当然,宏观审慎政策也不是万能良药,是一个“干中学”的政策实施过程,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要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对政策及参数适时作出调整。

非狐外传(非狐外传香滟篇)

**央观荐书**

插播一个小广告,央观读者都是对央行和货币政策感兴趣的朋友,相信大家都想具备分析货币市场的基本理论框架,有了框架我们就学会了分析,所谓“千金在手不如薄技在身”,小编这里推荐一本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经济系教授,纽约巴德大学利维经济研究所高级学者L.兰德尔.雷(L.Randall Wray)的《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这个L.兰德尔.雷可是为高人,他在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就读期间师从海曼.明斯基,海曼.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是金融领域的经典理论之一,关于该书的序言可以参见《现代货币体制到底是怎么运行的?》一文。

L.兰德尔.雷(L.Randall Wray)

美国密苏里大学堪萨斯分校经济系教授

  《现代货币理论-主权货币体系的宏观经济学》作为现代货币理论的入门读物,以新颖的视角解读宏观经济学,挑战传统思维,解释货币如何在现代经济体中“运作”。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对大多数读者来说,最令人惊讶的是,政府绝非像家庭或企业那样看待金钱!尽管人们一直听说稳健的政府会平衡预算——就像家庭和企业一样,但事实上,这样的类比是错误的。政府是货币的发行者而非使用者,如果政府像一般家庭一样试图去调整它们的预算,那么整个经济都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那货币到底是怎么运行的呢?赶紧买书来看吧!

  相信对于关心金融货币市场的您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一本案头读物了,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全网最低价!(比京东和当当便宜5分钱!比亚马逊便宜1.25元!)购买此书。